名师谈高考语文备考
       临考,语文如何备考?是个重要的问题。有人在做来源于各种渠道的仿真题,有人打开自己平时积累的错题难题本,还有人翻开笔记和书本以回归课堂和教材……复习内容各有侧重,复习方法各有不同。基于学情和考情,笔者认为语文备考需要在两件事上下功夫。
       一为查漏补缺。查漏补缺指查找漏洞填补空缺。知道高考“考什么”是我们观照自己“漏洞”和“空缺”的前提和基础。“考什么”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给了我们最权威的答案,即“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核心价值”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起的是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是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在高考考查中起导向作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指面对与学科相关的情境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师生临考查漏补缺时要重点关注的。
“必备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例如在句子的层面,有研究词组和句子的构成,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等内容的句法知识,有修辞手法知识等;在篇的层面,有覆盖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的语体、文体知识等。每个层面又有更小的体系和概念,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构成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这个重点符合“能力立意”命题理念。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考查重点。这两种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在掌握了相关的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需要师生从不同思维能力的概念、规律出发,探索思维的路径,促进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既自成体系,又互相关联。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的基础,关键能力是以必备知识的学习探究为载体培养出来的,表现为对必备知识的运用。
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基本完成了知识体系搭建和思维能力路径的搭建。临考,我们就可以对照搭建好的知识体系,在典题里不断训练思维能力,查补漏洞、空缺。只有知识结构完整,思维能力提升,才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为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强调融会贯通呢?这要从备考的时间节点和高考“怎么考”两个方面来说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完成了一轮全“面”复习和二轮对“点”(重点、难点、弱点)复习,这就有了进一步融合的可能性。新高考的趋势又让融会贯通更有价值。新高考“怎么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用“四翼”回答了这个问题。“四翼”是指高考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是联结“四层”(考什么)高考考查内容与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新高考以情境为载体,很难考查单一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科素养的综合性要求更强,考查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那么我们融合什么呢?教材和试题、阅读和写作、不同文本、知识和知识、能力和能力、知识和能力、不同题型等等,都可以灵活融通和变化,在融合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就如我们需要带着“武器”(必备知识),在具体的“关卡”(情境)中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使用我们的“内功”(关键能力)去不断“闯关”,在“闯关”的过程中“见招拆招”,渐增“功力”。
       这两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都非常不容易。很多抽象的概念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例题里,才能理解透彻并落实到备考中。这里还有个特别提醒,在新高考转型阶段,选择好的例题非常重要,典题才不会带偏复习的方向。于典题入手,查漏补缺、融会贯通,在冲刺时刻解决更多的问题,才能把最高分的答卷留到高考那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