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双减”政策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1年7月24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双减”政策,这在整个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一夜之间,各大校外培训机构都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大量的校外培训机构或是转型发展,或是轰然倒塌。“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家长们也更是喜忧参半。今天小蝶就带领大家详细的梳理一下,教育部“双减”政策的本质意义是什么?作为家长和同学,又该做出哪些改变与调整?   
一、“双减”政策的本质——杜绝教育“内卷 ”,化解教育经济压力

要想搞懂”双减“政策,我们就需要明白“双减”到底减什么?

①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

②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

明确了“双减”政策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再来回溯一下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一直以来,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分配不均都是阻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大多数家庭都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从本质上来看,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无非就两种,第一种是去好学校,第二种就是去校外辅导机构找好的老师。这两种方式显然第二种更容易些,因此家长们基本上都在校外培训机构当中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你家孩子去补课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下,你家孩子找到了更好的补课老师,我家的孩子也要找到更好的老师。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在知识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就陷入了一种焦虑和攀比的怪圈。不断地学、不断地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内卷”。

教育部“双减”政策落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缓解这种教育“内卷”的乱象,回归到素质教育的本质当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教育“内卷”:

老王自己建了个养鸡场,后来养鸡场规模逐渐扩大,鸡越来越多,人手不够,老王就只能去找个人,一开始老王就想招一个踏实肯干,手脚麻利的人就行,帮自己喂喂鸡,清扫一下鸡舍。

没想到招聘启事发出去了,呼呼啦啦来了好几百人,但是老王就只招一个人,老王没办法,就只能加要求刷下去一批人

必须是985本科的,刷掉一两百,还剩一百多,

必须有海外留学经历,又刷掉一百,还剩几十,

必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形象气质佳,又刷掉了几十个,还剩下十多个。

最后通过面试,选出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历高,形象气质佳,综合能力强,完全是一个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

但是他的工作实质上就是喂鸡,清扫鸡舍,完全没有什么未来发展空间,更不用说什么创造更大价值了。

这就是教育“内卷”,在长期的“内卷”下,家长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大量的学生涌入社会,参加没有必要的社会就业竞争,最终从事的却是与自己实际能力完全不匹配的工作,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所推出的“双减”政策,就是为了彻底杜绝这种“内卷”的情况,避免家长在教育范围内进行大量无谓投资,真正建立“人尽其用”的教育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分流: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就按照学术研究型人才的道路进行培养;而对于一些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就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道路进行培养。这样一来,教育的本质目的实现了,家长和学生在教育方面的焦虑也会得到实质性的缓解。

二、“双减”政策下,作为家长和孩子应该怎么做?

①家长:明确孩子的具体发展定位,避免过度焦虑

不得不说,学习真的是一项非常需要天赋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学习方面就是非常有天赋,考试很轻松地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一些同学即使很努力的去学习了,成绩也并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需要找到孩子擅长的方向和专长,帮助孩子建立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到片面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当中,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一定是考取名牌大学才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只要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那么未来的发展也是会非常顺利的。 
②孩子:提升学习自觉性,发掘自己的闪光点

“双减”政策的出台,校外辅导机构遭到严厉的打击,这时候同学们就不要想着通过课后的“恶补”来提升自己的成绩了。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学习的时间,充分消化学科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认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同时要注重发现自己的特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此付出努力和行动,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